楊浦少科站的開放式實驗室活動已經連續舉行第四周,無數“小科學家”們在這里動手參與了各項實驗。
第四周共有3個小創客實驗室開放,分別是《交聯科學玩具制作》、《制作日晷》、《蔬果也能發電》。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實驗室里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吧!
交聯科學玩具制作
交聯是什么?主講老師首先以一個神奇有趣的“化學面工廠”科學魔術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如何不搓不揉就能做出“小圓子”、“小面條”呢?原來利用交聯作用就可以啦!當可以發生交聯作用的兩個物質相遇,就會改變物質原本的狀態,使流動性降低而固化!往裝有試劑的杯中一滴一滴地滴入海藻酸鈉液體,鼓溜溜、晶瑩剔透的“小圓子”就做成啦;如果不間斷地往杯中擠海藻酸鈉液體,還能做出長長的彩色“面條”。
同學們組內分工合作,學習稱量藥品、配制溶液,自主動手實踐,體驗化學的神奇。之后,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繼續活學活用,探索利用交聯作用,改變膠水的狀態,把流動、粘稠的膠水做成有彈力的小球。在實驗室輕松的氛圍中,同學們互相比拼自制小球的彈跳高度比率,還想到借用制作水球的方法,用氣球包覆膠水彈性球,以便小球長久的保存。
在此次活動中,同學們不僅學習了交聯作用的知識和在生活中的應用,還體驗了動手實踐的樂趣、感受了化學的魅力。在一個半小時的活動結束后,有幾位同學仍然依依不舍,遲遲不愿離場,相信保持著這份熱情和興趣,在未來的科技學習與探究之路必定可以走得更遠、收獲更多……
制作日晷
日前,陣雨帶來了夏日的清涼,同學們在家長的陪同下參加了《制作日晷》的實驗室開放活動。
首先,吳春輝老師帶著大家一起回顧了日晷的發展歷史,跟大家澄清了一個容易混淆的想法:日晷不是中國人第一個發明的,外國人也會做日晷,但中國人發明的赤道式日晷是計時最精確的日晷。接著,老師給大家比較了赤道式日晷、水平式日晷和垂直式日晷三種不同類型的日晷在結構、刻度和工作原理上的異同。最后,同學們跟著吳老師一起動手制作了一個赤道式日晷。
在制作過程中,有的同學年紀較小,需要家長協助,有的同學則自己動腦克服困難,最終大家都完成了自己的日晷。做完日晷以后,老師還教大家如何正確使用日晷,日晷如果計時不準確應該怎樣校準時間。同學們高興地帶著日晷回家,等到天氣好一定要拿出來看看時間。
蔬果也能發電
近日,楊浦少科站開展了《蔬果也能發電》的開放性實驗課,十多名楊浦區的中小學生及其家長,一同參與了此次活動。
電從哪里來?實驗課中,胡老師為大家介紹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電的來源,讓同學們了解了我國目前的發電站種類,國內各省市的發電和用電情況。針對上海用電量遠大于發電量的現況,使同學們意識到合理用電的重要性。
電池的發明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作為一種可移動電源,人人都離不開它。可你知道電池是誰發明的?電池又用了什么原理呢?學生們通過了解銅鋅原電池的原理和結構,自己親手制作一個簡單的蔬果電池。實驗過程中,家長們也積極參與進來,一起處理導線,一同探討為何按照原電池原理將連接好發光二極管的鋅片和銅片插入一個蔬果卻不發光。當同學們嘗試串連起多個蔬果并成功使得發光二極管變亮時,大家都興奮不已。
自己動手嘗試,自己親手做實驗,無論失敗還是成功都是一種鍛煉,相信參加活動的同學們都收獲滿滿。